艺研院中青年系列展——宋彦军、苏睿、卢虓个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19年05月29日 20:24
(雅昌艺术网讯)2019年5月29日下午,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宋彦军、苏睿、卢虓个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三位艺术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并阐释了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和观点。其中,宋彦军的展览主题是“唯美表达”,苏睿的展览主题则是“温暖”,卢虓的展览主题则是“山外山”,主题充分体现

(雅昌艺术网讯)2019年5月29日下午,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宋彦军、苏睿、卢虓个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三位艺术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并阐释了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和观点。其中,宋彦军的展览主题是“唯美表达”,苏睿的展览主题则是“温暖”,卢虓的展览主题则是“山外山”,主题充分体现了三人的艺术特色。

艺术家宋彦军

宋彦军,1976年生于河南,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中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协会理事。

本次展览“唯美表达”呈现了宋彦军近年来创作的以少数民族和都市女性为描绘对象的作品,生活气息与时代特征并重。“我个人认为画家应该表现在代美、和谐美,作品表现首先是唯美的,既唯美又舒适,让人赏心悦目。”这也是宋彦军历来在创作当中所追求的境界。

展览现场

宋彦军认为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因为她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诗意的美的形态。“选用工笔淡彩手法表现女性,是我的主路子。所不同的是,相对于业界师长及同道而言,我的画面题材更狭义而集中,人物形象更单纯而华彩,笔墨技法也在一种不无隐忍的状态下施行,从而竭力使画面整体有着更其鲜亮的时代感与年龄规定性。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自己近年来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上能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奥窔所在。”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穆家善看来:“宋彦军的作品既有生活,又与时代紧密结合。他的工笔画创作,用笔用色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的同时,也不断寻找新的表现手法,画面表现新颖,极富特色。”

宋彦军《早班车》 212cmx138cm 2008年 纸本

宋彦军《无声》 210cmx114cm 2009年 纸本

宋彦军《春风和煦》 157cmx242cm 2018年 绢本

宋彦军《苗乡秋色》 74.7cmx94.7cm 2016年 纸本

宋彦军《春意知几许》 88cmx48cm 2018年

宋彦军《春满彝乡》 80cmx120cm 2018年

宋彦军《独坐绿荫谁是伴》 130cmx72cm 2019年 绢本

艺术家苏睿

苏睿,1981年生于广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导师唐勇力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导师田黎明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外聘副教授,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外聘研究员。

“这一世,我是满怀温暖,为生命之光而来。”此次展览“温暖”展现了苏睿以义工与老人群体为描绘对象的水墨人物画创作,这也是艺术家一直以来的内心写照。“人物画是有温度的暖心艺术。于我而言,是在那百转千回的寻常巷陌中,邂逅到漂泊农民工对家的独自守候,是那渔家灯火,是那母子天伦,翁姥细语……”

展览现场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博导田黎明看来,“苏睿画的人物以老人与青年人为群体,一个个善良淳厚的人物形象发自苏睿内心写照。苏睿长期关注义工与老人群体,许多作品都倾注了这般真情实感,在审美的坚守中理解着笔墨所内含的真善体验。”此外,“苏睿的画注重群体气象,关注当代人生活情境,这在今天的人文精神境界里更能深切地体验到这种内在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许俊认为:“苏睿此次展览中所展示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当下的生活,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以‘温暖’为主题,彰显了当下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用淡墨以及概括的笔法表现生活,在画面中追求形式感,反映了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

苏睿《敬老院的护工》纸本水墨 230cm×160cm 2012年 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大展特邀作品

苏睿《醉里吴音之一、二》 纸本水墨 243.6cm×129.2cm 2014年

苏睿《孝亲敬老》 纸本水墨 200cm×180cm 2018年

苏睿《浅唱低吟》 纸本水墨 200cm×180cm 2017年

苏睿《容颜·春风沉醉》 纸本水墨 40cm×40cm 2017年

苏睿《容颜·淡淡的思念》 纸本水墨 40cm×40cm 2019年

艺术家卢虓

卢虓,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习山水专业。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三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第五、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此次展览“山外山”,通过卢虓的最新创作,呈现了她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中国人自古喜寄情于山水作画,‘山’常常被认为隐含了某种神秘的人文气息。‘神秘’一一也正是‘山’最吸引我的地方——吸收天地灵秀,日月精华,意象之所在,内心之本源。为此我无数次挖掘探求,仿佛一层层拨开眼前屏障,终见冰山角。相较水之灵动、云之飘渺,山更像是承载着一种精神的象征与依靠。山中看山尚不识山,山外看山,更知自我之渺小、天地之无边。绘山外之山,寻本心悟道。”

展览现场

“卢虓不仅在生活中发现和解读山水,还从自然界山水、树木、河山的美感中体验中国画的魅力。她在写生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从而使她的山水画创作更具当代性。这种当代性体现的是一种鲜活、一种大气,她用画面分割的手法,把当代的生命状态体现在画面中,这种探索精神,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博导田黎明评价到。

在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看来,“卢虓的作品既具有源自传统的山水精神,又具有呈现在代的都市情怀,她用中国传统笔墨与图式的艺术语言,呈现了具有独特新意的当代山水。在技法上,她通过‘切工’亦或‘错构’的方式,把山水画进行了‘拼图’处理,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的反思与演进;另一方面是对自然山水造化和都市人文空间的具有蒙太奇效果的闪回呈现。山水画中,通过‘错构’的方式呈现山、水、云的关系,虽然非其独创,但卢虓把‘错构’实践于山水画的造境,并呈现了非常有效的新境,而这种方式也正成为卢虓艺术探索中的一种符号。”

“卢虓把传统山水的理想化愿望,与当代都市人厌倦嚣世的精神诉求,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为自己艺术创作寻找到一个独特的叙事方式。”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博导张晓凌这样评价到。

展览自5月29日起将持续至6月9日。

卢虓《白日梦》2019年 纸本设色 68cmx136cm

卢虓《惠风和畅》2019年 纸本设色 68cmx68cm

卢虓《酣眠》 2018年 纸本设色 68cmX68cm

卢虓《畅游》2018年 纸本设色 68cmx68cm

卢虓《共生》2018年 纸本设色 180cmx210cm

卢虓《浅水》2018年 纸本设色 210cmx270cm

卢虓《浅山》2017年 纸本设色 210cmx270cm

中国画 中国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