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首次大型个展 薛松拼贴绘画里的魔幻与现实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19年05月17日 23:03
艺术家薛松的作品,传达出的信息量很大。站在他的作品面前,脑子里能冒出无数个关键词:绚丽、波普、焚烧、拼贴、西方、结构、传统、山水、书法、篆隶、文本、姓氏、城市、广告……龙美术馆巨大的灰色展厅,特别适合展薛松的作品。二十多米的展墙上,40张一米见方的拼贴作品并列排开,每张作品都是传统书法的某个局部,每件

艺术家薛松的作品,传达出的信息量很大。站在他的作品面前,脑子里能冒出无数个关键词:绚丽、波普、焚烧、拼贴、西方、结构、传统、山水、书法、篆隶、文本、姓氏、城市、广告……

龙美术馆巨大的灰色展厅,特别适合展薛松的作品。

二十多米的展墙上,40张一米见方的拼贴作品并列排开,每张作品都是传统书法的某个局部,每件作品至少两个颜色,这组《文字游戏》至少有80个颜色,色彩绚烂同时又有传统书法的形式美,这或许就是薛松作品最惹人爱之处。

同样是组画,《基因族谱》则由100件小尺幅的综合材料绘画拼贴而成,每一张60厘米见方的彩色画面上,各自书写着一个姓氏,书写方式皆是传统岩画的笔触,代表100个姓氏的绘画在十多米高的展墙上拼成了一幅中国地图的形状。

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书写与拼贴,毁灭与重生,艺术家薛松的个展上,你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魔幻的历史与现实世界。

并没有过多形而上的艺术观念的描述,在薛松的解读里,他的作品灵感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例如洗车时车窗上的泡沫,走在去工作室路上的城市标语,都成为薛松创作的直接创作原因,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他一直钟情于历史文本、书法的烧毁、拼贴等。

薛松《泡沫》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 150x150cm x3 2018

被冠以“波普艺术家”的身份,薛松觉得可以接受:“我是喜欢用现成的图像、有名的图示,通过我自己的方式很过瘾的完成作品。”关注当下,回到过去,薛松在不断的反复、来回之间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坚持了30年。

薛松大型个展“涅槃”开幕式现场

2019年5月17日,艺术家薛松大型个展“涅槃”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薛松30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包括多件重要代表作,早期的碑帖残片拼贴、“与大师对话系列”、“历史与现实系列”、“城市与青春系列”、“传统山水系列”、“泡沫系列”等作品近50组(两百余件)。展览由对波普艺术研究颇深的策展人、艺术家杰佛瑞·约翰·斯鲍丁策展,展览自5月18日展出至7月14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龙美术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近十年来,薛松的作品大多参加群展居多,此次展览是自2009年大型个展以来的又一次大型展览。开幕当天,艺术界数百位嘉宾从各地聚集龙美术馆祝贺展览。

薛松《解构书法》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 168x168cm X6 2018

将书籍、刊物、报纸等载录的丰富历史文化图像巧妙地焚烧、拼贴,并结合实地风景,创作出极具地域特色的作品,是薛松的创作方向。每件作品透出画面的肌理,皆是由各类密集的纸本图像拼贴组成。他对东西方百年历史的艺术史都有深刻的理解,是第一批接受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彻底搜索并利用艺术史,销毁、结构艺术史,然后从“废墟”中重新塑造新的语言,或许,这正是此次展览取名“涅槃”的原因。

1980年代,薛松在“烧烤”作品之前,对西方所有的艺术流派都进行拷贝、临摹,再后来又探索中国传统水墨、书法以及原始艺术。到了80年代末,薛松迷茫了,在创作中找不到自己,他一直思考“我是谁,在艺术史里我又能留下什么独特的东西”。后来他把这段迷茫期称为“试笔时代”,而这段时期让薛松知道“用视觉语言去发掘新的可能形式才是艺术家最应该重视的。”

薛松经历过3次火灾,1990年火灾时,摸索出了利用被烧毁的书、被单、手帕、画册、乐谱等残骸拼贴的创作手法,这种形式绘画无法达到,也正好与他内心契合。当这些残物用完了,薛松便开始去旧书店去选购历史、传统、画册、拓片等五花八门材料,因为动手烧而引发第二次火灾。1993年第三次火灾过后的两年,薛松的个人风格开始明确,“以燃烧维语言,拼贴为笔触”的基本面貌也已经出现。

1990年代中期以来,薛松的艺术视野日益开阔,主要以表现文化主题的作品居多,城市时尚、流行文化符号、数码科技也成为他表现的主体,均被他以焚烧和拼贴的方式组合。

薛松《和平——与马格丽特对话》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 200 x 125厘米 2017

薛松《与蒙德里安对话——温故知新》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 200 x 200厘米 2012-2019

从1998年开始“与大师对话系列”,薛松收集了历代大师的书法或者画册,既要学习又把它们变成碎片,在强大的传统文化面前,薛松想要做出突破。之后,薛松重新演绎前辈大师的名作,包括玛格里特、克莱茵、毕加索、蒙德里安、宋徽宗、徐悲鸿、黄宾虹等。

2012年,薛松开始在中国画的图式里加入西方艺术史元素,也在西方艺术图式里加入中国艺术元素,又开启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法的融合。

薛松《四季——春夏秋冬》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 250 x 100厘米x4 2018年

“山水”题材是薛松一只坚持创作的。他认为,传统的山水画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被称之为标杆性的登峰造极的地位,一幅吸引人的山水画不仅是其技术上的完成度,更是艺术家藏在作品里的修养、视野。薛松选择利用“山水”作为载体和图式,通过收集材料、焚烧,再进行勾勒,完成一幅其个人语言表现的‘山水’题材的当代作品。

书法,是薛松另一个多年来迷恋其中的元素,无论是篆书、隶书碑帖还是甲骨文,薛松喜欢各种形式的手写文本。书法对于薛松来说既是文字也是线条、结构、气韵、形式。

对城市的感性体验,是薛松作品的另一灵感来源。在上海生活几十年,历史与现实是他一直关注的要点,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往与今天的图像,也一直在薛松作品中出现。作品的细节似乎可以看到这座城市不同年代的内在发展脉搏。“城市与青春系列”,有关人与城市题材的《跃》、《升腾》、《高兴》和《飞越》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作品 书法 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