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年 漆澜、屠宏涛将“风景”继续“任性”下去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19年04月27日 06:05
展览现场2019年4月26日,“漆澜和屠宏涛:任性的风景(第二回)”在千高原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吴蔚担任学术主持,这也是两位艺术家时隔八年之后,再次以“任性的风景”为题目合作的双人展。八年的时间,已然成为衡量二人“任性”的尺度,两位艺术家以此为主题的合作展览也将一直进行下去。他们的“任性”,既是文化性

展览现场

2019年4月26日,“漆澜和屠宏涛:任性的风景(第二回)”在千高原艺术空间开幕。

本次展览由吴蔚担任学术主持,这也是两位艺术家时隔八年之后,再次以“任性的风景”为题目合作的双人展。八年的时间,已然成为衡量二人“任性”的尺度,两位艺术家以此为主题的合作展览也将一直进行下去。

他们的“任性”,既是文化性格的任性,即一种自省与超拔的态度;也是艺术语言与美学趣味的任性,对书写性绘画语言的实验与苛求,对传统语汇的思辨以及对抗性的拆解、重构,使其二人的绘画作品日益显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质和复杂的人文内涵。

展览现场

漆澜和屠宏涛在对绘画的认知和语言的锤炼层面都独辟蹊径。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但有对当下生活与生命状态的现场感受和敏感表达,也充满了历史的思考,并孜孜以求抗辩性和开放性的语言探索。他们的绘画既有某种高古的文人诗意,也有现代理性的审慎剖析;既包含了对现有绘画秩序与习惯语言的解构甚至颠覆,也包含了对崇高的精神秩序的追求。既向往任性的敏感,更渴求深沉凝炼的文化内涵。分裂与融合,破坏与建构,任性与矝持,多层面的对抗性的文化品质相反相成,合而为一,这或许正是两人在当代绘画的探索中的共同愿景。

本次展览的结构以学术文献为主体,突出二人对绘画的探索过程,因此展出的大幅作品极少。但围绕这些成熟作品同时出现的,是大量的手稿和笔记,以及尚处于创作过程中未完成的画作资料,为深入理解他们的创作步骤和思路提供了一次机会。同时机构也希望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也可以借此展开更加具体的对话和交流。

在吴蔚看来,多年间漆澜凭借“互文性”来审视自己和其他前辈艺术家在视觉语言、形式观念之间的关系,错位的时空体验构成了他作品中复合的当代经验与多重的人文内涵。反复破立、经年累月的创作方法,也使漆澜的绘画逐渐显现出高强度、高熵值的艺术特征。营造色彩空间的一系列语法,不仅激活了绘画的流动性、多样性和内在性,它们更强化了人与风景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精神共鸣;而在屠宏涛的绘画中,分散的叙事、灵动的线条与多维的空间布局造就了他苍辣、幽深的视觉风格。他通过改变绘画的叙事模式和结构,反思我们的感知机制以及描绘它们的绘画惯例。历史叙事、日常经验及情感记忆混合在一起,创造了时间性的绘画寓言。

“漆澜和屠宏涛的绘画都表现了秩序和无序之间的张力,换言之,它们是人类理性思辨与感性直觉的对抗与和谐,是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实践,与历史对话的结晶。对二人来说,作画不仅是持续深入的语言探索和视觉领悟,也是对知识和传统的内在约束力的自省与反叛。他们自觉地与中西方伟大的绘画传统对话,与大师商榷,用表现性的绘画语言和书写性的手感,将当代的流光与历史的烟云交织在一起。他们致力于在东方学养与人文精神中寻求一种克服现实主义危机的方法,他们自然明白,身为当代艺术家,要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观察、感知与批判,思维的淬炼及文化性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当我们重新思考以西方为中心的当代艺术话语和方法,并清理我们自身的文化遗产时,本次展览从绘画的角度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 ”吴蔚在《打捞现实》一文中如是写道。

如果说2009年以前屠宏涛的作品更多的是对文化、社会敏感的反应,那么之后他的创作更侧重于绘画和艺术史本身。“风景作为自然的力量,能够唤起更多的感受和想象,中国的风景不仅仅是观看,而是游走于其中,也可以称为山水,江山。因此在2009之后,我开始任性起来,通过阅读和画一些静物,重新在自然中寻找力量并与自己的内心展开对话。因为我妻子是雅安人,经常会去到那边的碧峰峡。在陡峭的攀岩过程中,向下看时你会感受到身体与山体,天与地,上与下,空间被颠倒,时间被改变,这些主观的感受异常强烈。在那之后,我再去阅读传统和西方的绘画时,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理解,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对结构、空间、自己、社会的理想的反映。”

在屠宏涛看来,作为平面艺术家需要浓缩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进行视觉化的表达。“在传统的绘画中,时间可能是通过同一物体的长短变化来进行表现,暗示空间关系并从二维到三维中产生变化。有人说我越画越抽象,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只是在用一些综合的可以被理解的方法去呈现结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去理解时间关系。”

学习中国画出身的漆澜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底,他与董其昌的“再见”,可以看作是艺术家与传统的道别。用他的话说,自己经历了两套系统,“在中医与西医,东方与西方徘徊并寻找不确定性,修辞关系含混”。2003年之后,漆澜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深不可见的历史压力之下寻找到某些新的触觉,挖到了某些可以用作表达的属性。“正如诗歌、舞蹈一样,绘画最神秘的部分就是自我不可控的那一部分,面对荒凉的风景,我有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画里有传统,也有不确定性的暧昧,我以此来对抗以往的修辞方式。”

漆澜表示,一张画的诞生,有着不同时期痕迹和情感的栈积,不可捉摸却又有着明确的时代信号,这种语感的形成是长期的因缘。“去到画室我不会带任何的物像和参考属性,我感受的是行动的过程。画布就是稻草,手感所创造出来的景观崇拜是我们的宗教,这也成为了我的信仰。对陌生领域的好奇,用陌生的语言描绘陌生对象,不可捉摸和含混的颜色、修辞,都是我感兴趣的。任何时代的自己都是自己的局部,今天的我也不能代表以前和以后的我,因此绘画中我很强调及时性。绘画是最不饶舌的艺术,我试图忘记原有的身份和所做过的事,以归隐的态度站在画布前,在画笔上逗留,行走。”

2002年的某一天,漆澜走在北京798艺术区的路上,当时要去找艺术家张小涛的他迷路了,当时正巧遇到屠宏涛,同样来自四川的这两位70后艺术家就此相识,并成为很好的朋友。一晃17年过去,两位见证了彼此绘画的成长,也以“任性的风景”开启了更多可能性的尝试。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6日。

艺术家 语言 风景